今后五年奋斗目标:所有村创成小康村
点击:
次 添加日期:2011-07-03 [
打印 ] [
收藏 ] [ 来源:
泰州人才网 ] [ 网址:www.tzbole.com ]
今后五年奋斗目标
到2015年,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%以上,所有村创成泰州小康村;森林覆盖率达到23%以上,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。
本报讯(记者 刘 林 特约记者黄立群)6月27日至29日,姜堰市召开第十一次党代会,该市市委书记王仁政作工作报告。报告提出,今后五年,该市将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升级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,建设生态城市、改善社会民生,努力建设经济充满活力、人民安居乐业、社会文明进步的新姜堰。到2015年,该市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600亿元;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%以上,所有村创成泰州小康村;森林覆盖率达到23%以上,城镇居民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。
日前,省委书记罗志军到姜堰驻村入户调研,对该市加快经济建设、统筹城乡发展、切实改善民生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,对干部作风和民风予以高度评价。王仁政说,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,该市上下将全面贯彻罗书记讲话精神,牢记加快发展的深切嘱托,落实惠民利民的工作要求,以更加广阔的视野审视自己、更加科学的思路谋划未来、更加有力的举措推动发展。
打响转型升级“攻坚战”
“姜堰正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,要全面打响转型升级攻坚战。”王仁政说。
农业上,重点抓好两横两纵15万亩现代农业片区,规划建设农产品加工集聚区,强化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,加大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力度,确保新增合作经济组织200家以上。工业上,打造新能源—智能电网产业基地,石油装备产业实现钻采产品整机化、大型化。同时,努力做大电子信息、节能环保、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新兴产业。到2015年,全市销售过亿元企业达200家以上,3至5家企业实现上市。
加速服务业发展也是发展的战略重点。溱湖风景区要创成国家AAAAA级景区;城区重点开发“两线四区”,打造老通扬运河十里滨河生态游览线和历史人文游览线,加快建设北大街历史文化街区、人民公园生态休闲文化区、净业寺—万竹园宗教艺术文化区、天目山遗址公园,形成立足本地、主攻江浙沪、进军全国乃至全球的市场格局。
驱动开放创新“发动机”
突出项目建设,增强内生动力。重点引进体量大、科技含量高、发展前景好的龙头型、产业链项目,鼓励引进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、装备,淘汰落后产能,优化产品结构。同时,切实转变园区发展方式,加强经济开发区和姜堰镇、梁徐镇工业园区的衔接与合作,积极推动各类园区“二次创业”,着力解决园区特色不明显、分布较散、资源利用效益不高的问题。
加快科技创新,增强核心竞争力。支持重点企业建设一批院士工作站、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、重点实验室,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;加快发展高新技术创业中心,引导骨干企业走高起点引进的创新之路,确保到2015年,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.5%以上。
构筑人才高地,增强发展支撑力。在促进本土企业经营管理队伍转型升级的基础上,注重培养新生代经营管理人才,注重引进能够组织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科技型企业家,以及站在国际国内前沿的创新带头人、拥有科技成果的创新团队,让各类高端人才认同姜堰、扎根姜堰、服务姜堰。
擦亮生态立市“新名片”
高水平加快城区建设。加快道路和水、电、气、污水管网、公共停车场位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,注重城市形象的整体设计、单体规划的建筑风格、道路街景的协调统一,城市建设与文化建设、旅游发展相融合,逐步形成具有姜堰特色的城市风貌。
高标准推进镇村建设。今后五年,溱潼、白米建成乡村文明与城市文明交相辉映的区域性中心;娄庄、张甸、俞垛、蒋垛建成辐射带动力强的新型城镇;其他9镇努力建设个性特色鲜明的集镇,撤并的集镇作为重点中心村建设。此外,还全面完成卤汀河、泰东河拓浚及其配套工程,大力推进农村水利、电力、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。“坚持生态立市,使今后五年成为生态环境改善的加速期。”王仁政说,该市将高质量创成国家生态市,着力打造洁净、绿色、节约型的城市,加快城乡污水、垃圾处理设施建设,打造一批绿色走廊、绿色街区、绿色广场,规划建设重要河道、路道的生态林网。在此基础上,重点发展循环和低碳经济,建成资源节约型、环境友好型社会。